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打赢低碳转型硬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看待会议提出的重点工作,当前进展如何?“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下一步该如何抓好绿色低碳发展?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乌东德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成功吊装,向全面投产发电目标迈进;天津两个智慧能源小镇建成,区域内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可达90%;太湖流域首艘电动作业船下水,可储存的电量相当于5辆电动汽车电量……最近,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好消息频传,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充沛动能。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2020年底,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达到约49.2%,建立起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尽管如此,能源电力领域碳减排的任务仍然较重。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又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措施。针对会议提到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电力消费中的比重,使可再生能源在“十四五”时期成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主体。 对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提法,业内也十分关注。“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未来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新型用能设备广泛应用,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难度、安全稳定运行保障难度相应增大,所以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说。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什么样?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型电力系统广泛配置应用新型储能及电动汽车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可适应大规模高比例集中式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在结构特征上,以用户侧安全可靠保障为中心,以高度数字化智能化、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电力多能互补、清洁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强、调度运营扁平化等为主要特征。 业内专家认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尤其要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应用、提升电源侧多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全面数字化。 对此,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引导研究突破大容量、高安全、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储能技术,完善储能参与市场和投资收益机制;充分发挥火电机组灵活调节能力,研究完善火电机组主动深度调峰以及实施灵活性改造的补偿机制;加快智能化技术在电力系统的研发应用,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建设高度智能化的调度运行体系。 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提升能效、控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能源碳减排方式。在当前能源结构下,每减少一次能源消费1亿吨标煤,大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吨。”鲁刚认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需要“两条腿”走路,统筹能源供应清洁低碳和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用能行业用能方式的变化。 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在中国宝武集团八一钢铁公司,富氢碳循环高炉试验项目正加紧建设。公司负责人介绍,从燃烧碳到燃烧氢,项目试验成功后,不仅能大幅提高冶炼炉的利用系数,还能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 不仅是工业领域,其他重点行业领域也在为减污降碳持续发力。 建筑领域,节能改造有序推进、装配化建造加快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蓄势待发……住建部等多部门印发方案,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交通领域,2015年底以来,我国淘汰老旧机动车超过1400万辆;当前北京、山西、上海、湖南等地新增及更换的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已达100%;据测算,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建议,可以加大农村房屋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农村房屋门窗气密性较差,冬天容易‘跑风漏气’,节能改造潜力较大。”他还建议,提升节能标准的同时,加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督管理,并且给予相应的推广政策。 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何继江认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完善充电桩、自行车道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更多公众优先选择绿色出行;再比如,调整运输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实现货运物流低碳化等。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沼气用于发电、沼渣变身化肥,在福建福州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一车车垃圾处理后物尽其用。“这是公益性PPP项目,总投资6亿多元,回收周期长,现金流比较紧张,还好银行及时提供了超过2亿元的绿色节能减排贷款。”负责项目投资运营的福州首创海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通知,提出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原则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协商展期或续贷、优先发放补贴和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举措,支持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会议提到的“完善能源‘双控’制度”,鲁刚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用能预算、能耗监测、用能权交易、节能评价考核闭环管理体系;统筹考虑不同地区、行业特点,建立节能目标分解、落实、评价机制。他表示,当前比较迫切的,是根据全社会各行业碳减排难度、潜力、技术经济性差异及电能替代带来的行业间排放转移等,做出我国碳排放预算行业间的合理结构安排,并且做出合理的碳减排路径设计,特别是碳达峰时间、峰值以及达峰后的减排曲线。 “碳达峰不是碳冲锋,一些地方可能认为2030年碳达峰之前,可以抓紧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这是误区,也是要坚决遏制的。”何继江提醒,尽早把钢铁、化工等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完善相关市场化机制。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围绕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创新交易品种,推动以市场化方式扩大清洁能源消纳空间。(记者 丁怡婷)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王洋

筑牢保障网 脱贫不返贫

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 筑牢保障网 脱贫不返贫 河北省康保县土城子镇朝阳互助幸福院里,一出地方戏正在上演。65岁的李德大爷坐在小广场的戏台前,看得津津有味,“自从住进幸福院,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医生给咱定期体检,每天心情好,身体也越来越硬朗了!”李大爷的幸福生活,是我国兜底保障网愈加牢靠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民政部门以完善制度机制、聚焦特殊群体、助力重点地区攻坚等政策“组合拳”,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9.6%,脱贫地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建起牢靠的兜底保障网 “多亏了低保政策,帮我们家渡过难关。”2018年,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南平房村村民王贵军因病致贫,乡民政办获得信息后,第一时间入户核实情况,并按规定将王贵军一家三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每人每年享受4400元低保。稳定的保障措施帮助王贵军一家缓过劲儿来。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说,民政部门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等保障措施,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努力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完善政策,兜住民生底线。 53岁的李冬梅是吉林省通榆县乌兰花镇太平村的低保脱贫户。从纳入低保,到收入增加实行“脱贫退出”,再到突发重病纳入低保兜底“支出核减”,救助政策让这个处于贫困边缘的家庭实现稳定脱贫。 通榆县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主任张海英说,2016年以来,县民政局在落实落细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的同时,坚持返贫致贫风险预警与动态帮扶一体推进。 从全国看,民政部连续多年出台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夯实兜底保障制度基础,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 健全机制,精准施策。 如今在内蒙古,来自财政厅、人社厅等21个部门的46类352项数据,汇聚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数据共享平台上。通过数据共享,已累计核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5.54万人次,反馈核查数据243.55万条,精准识别出因病、因灾等造成较大支出的对象,及时提供救助。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机制,既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帮扶,也有助于有效防止返贫。”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民政部持续将政策、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筑牢兜底保障的坚固防线。”唐承沛介绍,中央财政安排的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连续多年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2017年底开始,全国所有的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超过了国家扶贫标准,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 分类施策,让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有保障 “感谢扶贫好政策,让我可以继续读书。”去年5月,山东省梁山县付庙村的孤儿小辉将一面“疾病无情 民政有爱”的锦旗送到县民政局。 小辉患有心脏主动脉瓣狭窄,去年4月病情加重,急需手术治疗。“父母去世,出嫁的姐姐家庭困难,手术费用从哪来?”县民政局及时施以援手,需要个人承担的4万元手术费用全部由“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救助。身体恢复健康后的小辉,考上了临沂职业学院继续学习。 像小辉一样的特殊困难群体,是民政部门有效履行兜底责任的重点关注对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困难残疾人1213万人、重度残疾人1474万人。 强化临时救助,确保急有所纾。 2019年,贵州省纳雍县百兴镇老街村村民邓书兰接到孙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又喜又愁。“孩子考上大学是好事,可他爸妈已经去世,这学费从哪来?”忧愁之际,传来好消息——民政部“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每年可资助1万元助学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解决了,邓书兰别提有多高兴了。 “对于贫困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强化临时救助急难救助功能,开展先行救助,可高效快捷解决‘燃眉之急’。”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介绍,近年来,临时救助制度成效进一步凸显,2020年全国共实施临时救助1341万人次,同比增长46.1%。 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困有所扶。 听说区里招募志愿者,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大陂村的柳定芳第一时间报了名。“我家2017年脱了贫。生活好了,我也想为有需要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经过考察和综合评价,柳定芳如愿成为一名志愿者,负责探视巡访本村6名困难老人。 民政部门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专业社工、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使兜底保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脱贫攻坚以来,全国社会组织共实施扶贫项目超过9万个,投入各类资金1245亿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写好易地搬迁“下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十三五”期间,全国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乔迁新居。易地搬迁之后,如何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民政部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专项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合力写好易地搬迁“下半篇”文章。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住得下。 “当初,听说要搬下山,心里没底。现在娃儿有地方读书,我也可以放心外出务工了。”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四川省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居民莫色尔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打消搬迁群众的顾虑,昭觉县组织未入住群众到新建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参观,实地感受专职社工提供的“四点半”课堂和“日间照料中心”。眼见为实,没了后顾之忧,莫色尔布一家欣然搬进了新社区。 营造社区家庭氛围,让搬迁群众住得好。 “不仅免费理了发,还学习了插花,社区这些服务真是太贴心了。”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响塘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参加完“爱心集市”便民利民体验日活动的安莲英开心地说。 和安莲英一样,响塘龙社区里住着不少易地搬迁过来的脱贫户。如今在这个安置点,孩子有人陪着阅读绘本,老人有人领着做健康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社区越来越热闹,也让搬迁群众越来越喜爱这个新家。 建好安置社区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能致富。 广西隆安县城厢镇震东社区,43栋楼共安置了约2.4万名搬迁群众。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社区打造“楼栋管家”团队,推动社区服务下沉到户。 如今,居民家里有啥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楼栋管家”。搬迁户梁冠锋说,“就连找工作,社区干部都帮咱操心。”据介绍,为解决社区居民就业,“管家”采取“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服务模式,去年以来,累计送工325批23500人,帮助居民增收300多万元。(记者 常钦 朱隽 李昌禹)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王洋

发布日期:
分类:未分类

服务更精准,工信部加大对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支持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记者 张辛欣)记者2日从工信部获悉,2021年,工信部将聚焦服务、数字化、融资规模等三道“加法”,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并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近日发布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大部分城市发展环境呈现不同程度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向好的整体趋势未变。 评估发现,各地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有不少做法值得推荐。包括,宁波市建立“8718(帮企一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辟投诉维权等4条热线和市县两级平台流转协同办理机制;杭州市整合银企融资供需、政务数据、商业数据等多渠道信息,针对外贸等行业中小企业推出纯信用、免抵押、成本低的产品等。此外,国网浙江嘉兴供电公司与当地工信部门试点开展企业能耗监测,通过电、气、水等多种能源数据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助力精准帮扶。 工信部表示,要深化中小企业调研,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方式进行精准对接与服务,并将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督查,推动各地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在措施落地和操作性提升、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降低成本负担、破除隐性壁垒等方面加快推进,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王洋

发布日期:
分类:未分类

建起“防火墙”: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记者 胡浩)课外读物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增长学生科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市场上的课外读物存在良莠不齐现象。教育部2日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为建立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的“防火墙”,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明确标准要求,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程序。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外读物进校园中的管理职责及其管理边界,将进校园课外读物的推荐权赋予学校,将其他渠道进校园课外读物的管理责任压实到学校。管理办法提出,坚持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和适度性的推荐原则,要求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和启智增慧的推荐标准,列出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 田慧生介绍,管理办法还明确了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主体和可选择的推荐目录范围,确定了推荐的“初选—审议—确认—备案”程序,明确课外读物坚持自愿购买原则,规范校园内销售课外读物行为,强调对受捐赠读物的审核把关。同时,为防止出现因噎废食的倾向,管理办法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倡导课外读物进校园的积极导向。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庞博

发布日期:
分类:未分类

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这3项关乎婴幼儿配方食品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陈席元、徐鹏航)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公告,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4项修改单,其中3项关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标准将于2023年开始实施。 据了解,为保障婴幼儿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修订了涉及婴儿(0至6月龄)、较大婴儿(6至12月龄)和幼儿(12至36月龄)的配方食品标准,3项均属于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于2023年2月22日开始实施。 新标准明确了“乳基”和“豆基”的概念,即产品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分别为乳类及乳蛋白制品,或大豆及大豆蛋白制品。对于婴儿和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乳基”和“豆基”不可混合使用;对于幼儿配方食品,两者可以单独或同时使用。 新标准还要求,婴儿和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不应使用果糖、蔗糖,以及果葡糖浆等含有果糖、蔗糖的原料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 鉴于胆碱、硒和锰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婴儿和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的胆碱从可选择成分调整为必需成分,将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的锰和硒从可选择成分调整为必需成分。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发布了餐(饮)具集中消毒、即食鲜切果蔬加工、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生产经营规范标准,相关文本均可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数据检索平台查阅、下载和使用。

发布日期:
分类:未分类

第129届“云广交”已有近263万件展品上传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记者 于佳欣)第129届广交会将于4月15日至24日在网上举办。截至目前,参展企业上传展品已近263万件。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2日接受采访时说,本届广交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展位总数约6万个,境内外参展企业约2.5万家,预计将吸引来自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观展。 这是广交会第三次“登云”。前两届“云广交”中,不少外贸企业表示,相比线下,“触网”为他们带来更多客商。储士家表示,特殊时期继续在网上举办广交会,一方面将帮助中国广大外贸企业更好地抢订单、拓市场,利于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同时也将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本届广交会将按照电子家电、机械、建材、日用消费品、家居装饰品、纺织服装等16大类商品分设50个展区,并专设“乡村振兴”专区,帮助脱贫地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该专区将面向更多企业开放申请,不设数量限制、不设门槛条件,并继续免收相关企业参展费用。 据介绍,自第122届以来,广交会累计为6084家贫困地区企业提供8105个免费展位,减免展位费8669万元,带动出口成交额超过17亿美元。 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会,被称为“中国第一展”,也被视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庞博

发布日期:
分类:未分类

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取得积极进展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有关情况—— 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取得积极进展 3月30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有关情况。 截至目前,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共有两批7个地区入选。第一批综改试验已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第二批综改试验高质量起步。综改试验区结合实际,努力形成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模式,可为全国改革探索经验、闯出新路。 两批共七地入选试验区 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既是一项国企改革重大专项工程,也是三年行动的重要改革任务。 2019年7月,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上海、深圳作为首批综改试验区,同时,选择沈阳开展国资国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专项工作。 2020年12月,又决定将杭州、武汉、西安、青岛四地列为第二批综改试验区。同时,为加大对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力度,将沈阳改革专项工作提升为由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涵盖沈阳市域范围和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的综改试验。 上述地区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国有经济基础较好、改革意愿强烈、改革创新氛围浓厚,并承担着服务相关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使命。它们在地域分布上也基本覆盖了我国的东西南北中。 “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是围绕‘三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翁杰明指出,要通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施策,打造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资监管科学高效、国企活力充分激发、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的国资国企改革“五个高地”,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据悉,国企改革已步入攻坚期,一些综合性难题难以通过单项改革得到解决。开展区域性综改试验,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国资体制改革完善的牵引作用,带动区域范围内国企改革;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基础关键领域改革的协同联动,凝聚政策合力。 首批综改试验进展明显 “通过推动综改试验,2020年深圳市属国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上缴税金再创‘六个新高’。”深圳市国资委主任余钢介绍,相比综改试验启动前,深圳市属国资总资产增长31.8%,营业收入增长59.1%,利润总额增长25.8%。2020年,还新增1家世界500强企业,整体收购多家头部企业,深圳国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实践表明,第一批综改试验在完善体制、优化结构、激发活力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推动了非公经济发展,实现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第一批综改试验在推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更加成熟定型上打造了样板。上海实行“直接监管+委托监管+指导监管”,直接监管企业资产、营收、利润占比均超过90%;搭建金融、运营和投资3个平台公司,初步形成“1+3+N”国资监管架构;同步开展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考核,推动改革更加精准化。深圳深化分类授权放权力度,创新构建智慧国资监管平台,国资监管实现高效化、数字化、智慧化。 通过放管结合,国企更具活力和效率。上海两年内推进10家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3家非上市公司实施上海地方《张江办法》激励措施。深圳以选人用人为关键,大力推行国企领导人员市场化选聘,打破对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管理选用限制。2020年,首次选聘外籍人士担任深圳市属直管企业总经理。 第一批综改试验还有力推动了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上海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新增投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深圳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立足城市国资服务功能,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以金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国有资本格局基本形成。沈阳加快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全面完成,实现“僵尸企业”基本出清。 推动第二批尽快启动实施 2021年是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综改试验区要成为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先行者,注重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率先落实,聚焦完善体制、激发活力持续发力。”翁杰明表示。 据悉,综改试验区要注重做到“三个更好结合”,即推动完善国资体制与企业改革改制更好结合,坚持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施策;推动国企改革与本区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其他举措更好结合,实现基础关键领域改革的协同联动;推动综改试验与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更好结合,统筹省、市两级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企业以及驻地中央企业,强化央地合作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督促支持第一批综改试验区深化落实各项任务,指导推动第二批综改试验区尽快制定方案并启动实施,特别是要指导辽宁、浙江、湖北、陕西建立好“省为主导、市为载体、省市联动、协同深化”的领导协调工作机制。 综改试验区还将在特色改革上谋深化。作为第二批综改试验区,浙江杭州围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利用“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完善信息化监管体系,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武汉着力深化央地合作、增强科技创新力量,发挥国资国企在助力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疫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西安探索完善央、省、市多方国资国企合作体系,提升国有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基础,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发展格局。 青岛致力于打造以国有企业家队伍建设为核心的试验模式,通过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搞活国有企业,服务城市建设发展。(记者 周雷)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宋岩

发布日期:
分类:未分类

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70%的组件……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3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发电装机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分别连续16年、11年、6年和3年稳居全球首位。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去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 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章建华介绍,中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包括水电领域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等。 减污降碳成效显著,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根基。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17.9亿吨、86.4万吨和79.8万吨,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惠民利民成果丰硕,为决战脱贫攻坚贡献绿色力量。2012年以来,贫困地区累计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31座、6478万千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移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 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中国贡献。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持续深化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水电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70%的组件。 多措并举保障消纳 新能源电力消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不能一方面大力发展,一方面弃风弃光大量存在。”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表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要推动新能源成为电力供应主体,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多措并举保障新能源高水平的消纳利用。 统筹优化新能源开发布局。黄学农表示,要结合各地区新能源资源条件,充分利用中东部地区相对较大的新能源并网消纳空间,积极推动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在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科学规划、布局一批以新能源为主的电源基地和电力输送通道,实现新能源电力全局优化配置。 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在发电侧,加强火电灵活性改造,包括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在电网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特别要发挥大电网资源互济作用。在用户侧,推进终端电能替代特别是绿色电能替代,提高需求侧响应能力。 构建新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在电网保障消纳基础上,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途径,实现电源、电网、用户、储能各类市场主体共同承担清洁能源消纳责任的机制。统筹负荷侧、电源侧、电网侧资源,完善新能源调度机制,多维度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调节能力与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匹配。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增量主体 “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点。 大规模发展。“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年均装机规模将大幅提升,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中国电力总装机比例将超过50%。 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到“十四五”末,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比重将达到2/3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比重将超过50%。“可再生能源将从原来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补充,变为能源电力消费增量主体。”李创军表示。 市场化发展。“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可再生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李创军介绍,从今年开始,风电光伏发展将进入平价阶段,摆脱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实现市场化发展、竞争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将通过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既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也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保障电力可靠稳定供应,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将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充分发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低成本、市场化发展,为保障能源供应、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李创军表示。(记者 徐佩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石璐言

发布日期:
分类:未分类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有关情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3月24日(星期三)下午2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志清、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兼综合规划司司长汪洋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志清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兼综合规划司司长汪洋先生。下面,我们首先请王志清先生作介绍。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王志清: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见面,介绍交通运输领域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首先借此机会,我代表交通运输部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刚刚通过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纲要》的起草过程中,我部积极参与并积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纲要》印发之后,认真学习领会、积极抓好贯彻落实。 大家都知道,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未来30年我国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其中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到2050年全面建成交通强国,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的美好愿景。 “十四五”时期,正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开局和起步的重要阶段,其意义和作用都十分重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交通运输提出了多项任务要求,涉及到交通运输发展的方方面面,并设立专节,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进行了部署,涵盖了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网络、枢纽的建设,城市群都市圈、农村交通发展以及运输服务提升、运输市场改革等方面。另外,《纲要》在拓展投资空间、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方面也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明确要求。 图为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志清。(徐想 摄)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为“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期,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切实把《纲要》落到实处。 一是对标对表“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抓好贯彻落实。对《纲要》中所部署的每一项交通运输重点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项目,明确任务分工,细化落实举措。同时,完善工作机制,做好年度平衡,加强动态监测,做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是在“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抓好贯彻落实。站在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新起点,我们要在“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各个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当中,与有关方面通力协作,对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逐项加以落实落细,确保可操作、能见效。 具体而言,在总体思路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传统与新型、存量与增量、设施与服务,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更好支撑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在工作重心上,将紧紧围绕“补短板、促融合、提质效、保安畅、强服务、优治理”六个方面开展工作。补短板将重点在均等化上下功夫,努力补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结构性短板。促融合,将在“一体化”上下功夫,大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大力促进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质效,就是重点在“数字化”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创新驱动,通过数字化为传统交通产业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保安畅,将重点在“便捷化”上下功夫,全力保障交通运输的网络安全和畅通,不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效益。强服务,将重点在“多样化”上下功夫,持续扩大多品类、高品质的服务供给,提升出行服务、物流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优治理,将重点在“现代化”上下功夫,通过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在发展的方法路径上,我们将更加注重“统、合、联”。所谓“统”,就是加强统筹,平衡好各种方式的规模、结构、功能、布局和建设时序等,力求做到提高整体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所谓“合”,就是要加强融合,一方面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促进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共赢。所谓“联”,就是要加强联通,既要强化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又要强化运输服务管理的软联通。 总之,交通运输行业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力争到2025年交通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谢谢大家。 寿小丽: 谢谢王志清副部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邀请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请问交通行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中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服务举措?谢谢。 王志清: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动脉,串联生产、消费、流通各个环节,是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坚实的支撑,同时,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也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保障基石,因此十分重要。 未来主要的举措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扩大循环规模。大力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按照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布局,畅通综合运输大通道,优化快速网,提升干线网,完善基础网。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2.5万公里,新增民用机场30个以上。 二是提高循环效率。努力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物流网络,强化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骨干通道的建设,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的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三是增强循环动能。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和壮大交通运输新模式、新业态。 四是保障循环安畅。全力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国际物流通道,维护国际海运重要通道的安全畅通,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五是降低循环成本。从全产业链的视角,不断降低物流体系的制度成本、要素成本、税费成本和信息成本。进一步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等物流运输收费,全面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务实举措和扎实工作,努力发挥好交通运输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好先行。谢谢您。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十四五”规划《纲要》将科技创新摆在了首要位置,请问如何加大交通领域的创新?此外,如何推进新基建和智慧交通的发展?谢谢。 王志清: 这个问题特别关键,创新是我们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务,我想这个问题请我的同事汪洋先生来回答。 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兼综合规划司司长 汪洋: 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我部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十三五”时期,一是我们通过与科技部等部门开展部际合作,统筹利用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意见和指南。三是以部省共建试点示范工程为抓手,重点围绕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路运一体化等,开展了“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智慧港口示范”等试点示范,取得了良好成效。 图为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兼综合规划司司长汪洋。(徐想 摄)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交通运输发展,以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着力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有机融合,全方位赋能交通发展,推动自动驾驶、智能航运等技术发展与试点应用。二是提高运营管理的智慧化水平,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字大脑”,构建数字出行网络、智慧物流服务网络、现代化行业治理信息网络,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三是推进先进交通装备应用。加快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打造先进实用的运输装备体系,促进集装化、厢式化、标准化装备应用,推广应用自动化码头等设施设备。四是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加强基础研究,推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的建设,加快交通运输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数据开放共享。我们也将配合相关部门,推进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发展,助力行业共同发展,并结合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推动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推动智慧交通高效有序发展。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川藏铁路建设的情况受到各方面关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的建设情况?“十四五”期末,川藏铁路能否实现全线贯通?另外,在支持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运输部有哪些计划?谢谢。 王志清: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一看你提的问题就知道是经济日报的问题,对大项目非常关注,汪总规划师在一个月前还是总工程师,请他来回答。 汪洋: 谢谢你的提问。长期以来,我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有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等倾斜支持力度,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进西部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们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务实推进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 “十四五”时期,我们仍将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尤其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推进铁路规划建设,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普通国道低等级路段等建设,加密西部地区机场,大力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出疆入藏等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大家高度关注的川藏铁路,目前采取分段建设运营的方式进行推进,其中成都至雅安段已于2018年12月开通运营,拉萨至林芝段预计在2021年6月30日前开通试运行,雅安至林芝段大概1000公里左右,先期段“两隧一桥”已于2020年底开工建设。川藏铁路,由于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都非常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建设里程很长,桥隧比例很高,工程难度极大,建设工期将超过10年。为了支撑川藏铁路的建设,我部大力推进配套公路规划建设,研究建设方案及投资政策,开展了川藏公路提质改造等,目前,相关项目正按计划进度在推进。 总之,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部署,推动建设川藏综合交通走廊,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您刚才也提到了将在“统、合、联”上下功夫,可否请您详细讲一讲具体情况。谢谢。 王志清: 谢谢这位记者。大家都知道,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由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这是世界上交通运输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我国目前来说,综合交通体系突出问题就是协同性不够。目前,我们国家各种运输方式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各运输方式网络正在处于加速成网阶段。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年我们的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由过去的一条到多条,到基本形成网络。我们国家级高速公路网就差一些局部的路段,机场网布局点数也越来越完善。恰恰都在加速成网阶段,“十四五”时期是一体化融合发展方面的重要机遇期和窗口期。 因此,大力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不仅正逢其时,而且也已经达成了共识。具体来说,在“统、合、联”上下功夫。我所说的“统”,就是要加强统筹和统领。一是强化战略方面的统领,以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来统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二是强化规划的统筹,在规划层面,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统筹各种方式的规模、结构、布局和建设时序。前一段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就是把这几个方面力量集中在一起,做一个整体的规划。三是实施沿边沿江沿海等重大工程,以发挥重大工程对交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牵引作用。在“合”上,就是要加强契合和融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规律,因为各种方式发展形态不一样,发展规律也不同,民航有民航的发展规律,铁路有铁路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行业之间的互动,真正做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优势互补、功能契合,真正形成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做好与各相关规划的衔接平衡,做好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相统一,做好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切实做到统筹融合,以真正实现各方共赢。我们所说的“联”,就是加强连接和联通。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设施的硬联通,统筹各种交通方式、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整体设计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空间布局,着力推进综合运输通道的线位共用、立体互联和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以不断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在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服务管理的软联通,就是基础设施联通还不够,在服务管理上也要联通。积极推进各运输方式之间政策的有效衔接,信息的互联共享,标准的互通协调。比如大家经常遇到的,坐飞机、乘高铁,能不能一票制就能通办,我们讲的货运运输都是联运,能不能一单制,一个单据可以走遍全程,这里很多都是管理方面、不同行业规范标准不一致,要把它打通,以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合效率和规模效益,推进运输结构的调整,提升交通服务经济社会的供给质量和水平。谢谢。 香港商业电台记者: 我们知道,交通运输部去年曾经下发一个指导意见,明确开展时速600公里级的高速磁悬浮列车的研制和试验,社会一直都很关注这个情况,现在各项研发工作和规划进展怎么样?在2035年我们是不是有希望可以坐高速磁悬浮列车出行呢?磁悬浮列车是不是有机会可以进入到香港的网络里呢?谢谢。 汪洋: 谢谢你的提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合理统筹安排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客运列车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技术储备研发。高速磁悬浮列车具有无摩擦、爬坡能力强、节能环保等优势,目前大家都非常关注,有关方面也在积极开展研发工作,已经构建了研发、试验、试制平台,试验样车也成功试跑。下一阶段还需要加强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技术成熟度,加强经济性比较、运营可行性分析,具备条件以后,推动项目的规划建设,有关情况会及时向大家通报。谢谢你的提问。 王志清: 香港记者关心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很希望试验成功,推进建设,能够早一点把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列车通到香港,让香港能够搭上内地发展的快车。 红星新闻记者: 大家很关心如何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点任务专门列出。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交通运输如何支撑区域协调发展?谢谢。 王志清: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国家重要战略任务。交通运输将充分发挥先行和支撑作用,我们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在支撑引领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深入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海南岛内畅通、陆岛联通、全球通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黄河流域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网络。 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加快补齐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推进成渝地区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系统提升东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整体效能,推进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进一步增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功能。加速构建东部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优化升级。东部地区本身比较完善,进一步提高它的水平、优化升级。 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面,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提升乡镇通三级路、较大人口规模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的比例,推进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建设,补齐农村物流短板,建设便捷高效的“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谢谢。 中国交通报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整治违规设置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以及检查卡点。我们也注意到,在2020年10月国办督查室已经通报了相关问题,请问下一步如何推进相关工作,保障交通畅通?谢谢。 汪洋: 我部高度重视改善公路运输条件,保障骨干交通网络畅通。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2019年我部指导各地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公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专项清理行动。2020年11月到12月,我部会同公安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累计拆除和取缔违法违规设置公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一共18154处,依法保留35215处,主要是为了保护好上跨桥梁、收费站和农村公路。经过近两年的专项整治,全国国省干线公路违规设置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公路设置限高限宽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但是也存在个别地方公示牌安装不到位、新增设施和卡点不规范的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坚决整治违规设置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的任务以后,我部高度重视,迅速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贯彻落实的措施。下一步,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全路网复核、全口径整治、全社会监督、全过程规范、全链条创新”的总体思路,联合印发《通知》,督促指导各地,健全工作机制,狠抓整改落实,全面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确保道路货运物流畅通,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我们也衷心欢迎广大群众、货运企业和货车司机积极参与监督,共同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取得更大的成效。谢谢。 中国财经报记者: 我们知道,绿色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请问交通运输部将采取哪些举措推进交通绿色发展?谢谢。 王志清: 交通在绿色发展上任务很重,我们最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的情况我想请汪总跟您作一个介绍。 汪洋: 谢谢财经报记者的提问。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也明确要求“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鼓励绿色出行”,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我部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碳达峰相关研究工作,促进交通运输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要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等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推进废旧路面、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在交通建设领域的循环利用。 二是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的“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水水中转比例,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三是加强碳排放和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推进营运车船能效提升,强化车辆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深入推进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纲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何种地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已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何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谢谢。 王志清: 《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以后,交通运输领域出台的第一个专项中长期发展纲要。因此,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2005年初,国务院曾经审议通过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规划期限是到2020年。当时这个规划侧重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指导和推进以乡镇、建制村通达通畅工程为主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应该说,十几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还是不错的。这次印发的《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侧重于更好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它的规划期也是15年,到2035年,这是两个规划在不同阶段反映的不同特征。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也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乡村也将发生农业生产转型、城乡关系重塑、乡村格局重构等重大变革,这就要求农村公路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提高服务效率、拓展服务功能,构建城乡联通的交通网络,营造安全宜人的出行环境。 《纲要》系统绘制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农村公路发展蓝图,是指导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更好地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主要聚焦“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提高农村公路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实现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着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护水平和客货运输效率。 三是着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农村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安全宜人、美丽绿色的农村交通环境。 四是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管养能力和水平,推动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五是着力拓展服务功能。加强与农业产业、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城乡布局等融合发展。 具体的目标是到2035年,形成“规模结构合理、设施品质优良、治理规范有效、运输服务优质”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总里程将稳定在500万公里左右,基本实现乡镇通三级路、建制村通等级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运输服务总体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标。 展望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相协调、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相融合、安全便捷绿色美丽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农村公路通村达组、联通城乡,实现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区等融合发展,满足人们对农村出行的美好期望,有力支撑和促进乡村振兴。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美好愿景能够早日如期实现。谢谢大家! 寿小丽: 谢谢王志清副部长,谢谢汪洋总规划师,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宋岩

发布日期:
分类: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