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所说“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是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发展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怎么能在市场中公平竞争,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李克强总理在3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说。 “这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李克强说,“我们说科学家要沉下心来做基础研究,我们也要沉下心来,扎实推进和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 当天会议围绕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新举措。 李克强强调:“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让更多市场主体不仅生存下来、而且活跃起来 “我们讲‘稳’和‘保’,突出的是要保市场主体和稳就业。”李克强说,“政府固然要更好发挥作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到今天,市场还是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李克强指出,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宏观政策制定和实施既没搞大水漫灌,又及时果断。“最终真正撑住经济基本盘,上亿市场主体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说。 “通过实施助企纾困政策和推进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市场主体数量去年下半年以来实现大幅度增长,超出预料,现在总数已超过1.38亿户。”李克强说,“这不仅有力支撑了就业,也带动了经济恢复性增长。” 他强调,今年我们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还是要继续围绕市场主体的需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让更多市场主体不仅生存下来、而且活跃起来。 “只要上亿市场主体稳住了,并能保持一定的活跃度,那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期向好就有基础,就有底气。”总理说。 要把公正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 “‘放管服’改革一定要放管结合,”李克强强调,“不能只放不管。” 总理说,“放管服”改革的第一步是简政放权。“但放权不是甩手不管,而是要放掉该放的,管好该管的。”他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当天会议决定,一是改善就业环境。压减准入类职业资格数量,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推进灵活就业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维护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 二是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加快商标专利注册申请全流程电子化。降低守法合规企业和低风险商品通关查验率。减并港口收费。 三是支持扩大内需。清理违规设置的二手车迁入限制,合理放宽旅游民宿等市场准入。 四是优化民生服务供给。推动更多涉及民生的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推进养老机构发展,引入社会力量扩大能力、提高运营和服务质量。 李克强要求,进一步推进公正监管,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完善监管规则和标准,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涉及群众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的要严格监管。 他说:“要把公正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为市场划一条公平的规则‘红线’,不管是什么背景、什么规模的企业,都要按市场规则办,不能越线违规。要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让每个市场主体都有机会公平竞争、公平发展。”

金融持续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4月1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人民银行将紧紧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力度,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 金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银行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央银行职能,运用金融手段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积极开展现代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构建完善现代普惠金融体系和绿色金融体系,带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靶向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探索总结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是金融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同时也是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连接点。”刘桂平说,在国务院批复的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实践中,金融开放创新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涵盖了跨境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制度供给优化、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等重要内容。 据介绍,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力度,持续推动各项举措落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和效能。同时,继续统筹抓好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加强区域特色金融改革与创新,深入探索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此外,央行还将继续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出发点,以金融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为重点,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十三五”时期,人民银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区域金融政策体系,积极推动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创新发展方面,推动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积极探索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模式。“在湖北武汉城市圈,以构建服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渠道为核心,在武汉的东湖高新区探索了6个专项的发展模式,这6个专项是机构设立、经营机制、金融产品、信息平台、直接融资、金融监管,相关探索经验已经在全国复制推广。”刘桂平说。 协调发展方面,积极推动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比如,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江三角洲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作用。在金融“放管服”改革、征信机构协同监管、经济金融信息共享等方面成效明显。 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到去年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达2368.3亿元,占六省(区)九地全部贷款余额的1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绿色债券余额达到1350亿元,同比增长66%。 此外,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打造金融创新的新格局;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显著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记者 吴秋余)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王洋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打赢低碳转型硬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看待会议提出的重点工作,当前进展如何?“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下一步该如何抓好绿色低碳发展?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乌东德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成功吊装,向全面投产发电目标迈进;天津两个智慧能源小镇建成,区域内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可达90%;太湖流域首艘电动作业船下水,可储存的电量相当于5辆电动汽车电量……最近,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好消息频传,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充沛动能。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2020年底,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达到约49.2%,建立起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尽管如此,能源电力领域碳减排的任务仍然较重。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又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措施。针对会议提到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电力消费中的比重,使可再生能源在“十四五”时期成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主体。 对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提法,业内也十分关注。“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未来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新型用能设备广泛应用,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难度、安全稳定运行保障难度相应增大,所以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说。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什么样?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型电力系统广泛配置应用新型储能及电动汽车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可适应大规模高比例集中式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在结构特征上,以用户侧安全可靠保障为中心,以高度数字化智能化、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电力多能互补、清洁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强、调度运营扁平化等为主要特征。 业内专家认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尤其要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应用、提升电源侧多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全面数字化。 对此,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引导研究突破大容量、高安全、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储能技术,完善储能参与市场和投资收益机制;充分发挥火电机组灵活调节能力,研究完善火电机组主动深度调峰以及实施灵活性改造的补偿机制;加快智能化技术在电力系统的研发应用,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建设高度智能化的调度运行体系。 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提升能效、控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能源碳减排方式。在当前能源结构下,每减少一次能源消费1亿吨标煤,大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吨。”鲁刚认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需要“两条腿”走路,统筹能源供应清洁低碳和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用能行业用能方式的变化。 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在中国宝武集团八一钢铁公司,富氢碳循环高炉试验项目正加紧建设。公司负责人介绍,从燃烧碳到燃烧氢,项目试验成功后,不仅能大幅提高冶炼炉的利用系数,还能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 不仅是工业领域,其他重点行业领域也在为减污降碳持续发力。 建筑领域,节能改造有序推进、装配化建造加快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蓄势待发……住建部等多部门印发方案,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交通领域,2015年底以来,我国淘汰老旧机动车超过1400万辆;当前北京、山西、上海、湖南等地新增及更换的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已达100%;据测算,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建议,可以加大农村房屋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农村房屋门窗气密性较差,冬天容易‘跑风漏气’,节能改造潜力较大。”他还建议,提升节能标准的同时,加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督管理,并且给予相应的推广政策。 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何继江认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完善充电桩、自行车道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更多公众优先选择绿色出行;再比如,调整运输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实现货运物流低碳化等。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沼气用于发电、沼渣变身化肥,在福建福州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一车车垃圾处理后物尽其用。“这是公益性PPP项目,总投资6亿多元,回收周期长,现金流比较紧张,还好银行及时提供了超过2亿元的绿色节能减排贷款。”负责项目投资运营的福州首创海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通知,提出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原则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协商展期或续贷、优先发放补贴和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举措,支持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会议提到的“完善能源‘双控’制度”,鲁刚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用能预算、能耗监测、用能权交易、节能评价考核闭环管理体系;统筹考虑不同地区、行业特点,建立节能目标分解、落实、评价机制。他表示,当前比较迫切的,是根据全社会各行业碳减排难度、潜力、技术经济性差异及电能替代带来的行业间排放转移等,做出我国碳排放预算行业间的合理结构安排,并且做出合理的碳减排路径设计,特别是碳达峰时间、峰值以及达峰后的减排曲线。 “碳达峰不是碳冲锋,一些地方可能认为2030年碳达峰之前,可以抓紧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这是误区,也是要坚决遏制的。”何继江提醒,尽早把钢铁、化工等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完善相关市场化机制。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围绕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创新交易品种,推动以市场化方式扩大清洁能源消纳空间。(记者 丁怡婷)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王洋